本屆雙年展以《智能、自然、人工、集體》為題,AI與數位生成技術大放異彩;教廷館(Holy See Pavilion)卻特別以「Opera Aperta」為題,策畫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修復行動。修復對象是一座12世紀的宗教建築。與以往封閉式的修復工程不同,策展團隊選擇將它打開給世界:在展覽期間,修復工地化身為公共空間,邀請人們走入工地、參與修復,親眼見證歷史重生的每一刻。像是一種逆向提醒__再先進的科技,也無法模擬那些真實手感與人群共修的溫度。這份精神,讓教廷館在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國家館的評選中,獲得評審團特別提名,展演過後也將延續。
【從修復到共修:集體參與的建築美學】
這座中世紀建築不只是靜態遺產,而是社區記憶的活體。
展覽現場,工匠與策展人一邊修復,一邊與參觀者對話,
分享工藝技法、修復思維,甚至讓人們動手參與。
這種集體修復的實驗,讓我們重新思考建築在人類文明中的角色:
◎ 建築不只是「保存」的結果,而是「對話」的過程。
◎ 空間不只是物理結構,更是文化與情感的交會點。
◎ 在科技日益取代手工的時代,真實的集體勞動反而成為最無可取代的體驗。
【展覽、公共餐桌、工作坊在此重生】
在這座建築裡,修復的工作仍在進行,社區的參與更是如火如荼!公益團體nonsoloverde策畫的公共餐桌,為在地居民和遊客搭建起一個彼此認識、分享美食的場所;專注文資修復的教育機構UIA(Università Internazionale dell’Arte),則透過工作坊邀請訪客一起勾勒古建築的未來。很快,這裡還將成為威尼斯音樂學院學生的排練場地,讓訪客在歷史與音樂的交織中,發現感受威尼斯的新面貌。
「Opera Aperta」讓修復成為共享,讓歷史成為公共。
它不只是一座12世紀建築的再生,更像是一次對未來的溫柔提醒,
面對科技進步,真正無法被複製的,始終是人與場域間的真摯連結。